消息
中心
我的
投递
建议
反馈
面试
日历
英才网
公众号
X
海外优青(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面议
博士 | 不限 山西省 · 太原市
科研院所
太原理工大学
投递简历
博士后岗位 面议
博士 | 不限 河南省 · 郑州市
科研院所
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
投递简历
海外优秀青年人才 面议
硕士 | 3-5年 辽宁省 · 大连市
事业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投递简历
科研岗 面议
博士 | 1年以内 北京市 · 海淀区
事业单位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
投递简历
科研项目经理 15K - 20K
硕士 | 3-5年 广东省 · 深圳市
科研院所
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
投递简历
海外优青(院士团队/原位改性采矿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面议
硕士 | 不限 山西省 · 太原市
科研院所
太原理工大学
投递简历
中科院科研人员 面议
博士 | 5-10年 北京市 · 海淀区
事业单位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投递简历
青年拔尖人才 面议
硕士 | 3-5年 河南省 · 郑州市
事业单位
郑州大学
投递简历
学科特聘教授 面议
硕士 | 3-5年 河南省 · 郑州市
事业单位
郑州大学
投递简历
查看更多
会议活动
行业顶尖人才的头脑风暴会
查看全部会议
“气候与文化:共创生态文明 共享美好未来”系列慈善活动
中巴新一代信息技术研讨会
中俄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对接会
路演会议
高端科技的前沿动向
查看全部路演
智库专家
战略科学家的知识海洋
查看全部专家
孙立宁
微纳器件与系统及微纳机器人专家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MEMS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 现任国家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微纳制造技术主题专家、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团体职务。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微纳米操作机器人与装备、医疗与特种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先进机器人机构、感知、控制、系统集成等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颜军
卫星遥感专家
计算机智能控制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海鸥飞行汽车集团创始人、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国产卫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等。
张绪穆
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家
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198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开始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并获终身教授职位;2007任新泽西州立大学化学学院杰出讲席教授;2015至2018年,任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2018年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2019年任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2022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荣毅超
空空导弹专家
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中航工业基础院董事长兼分党组书记。曾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多年从事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发展与批量生产的科研基地上,被称为“霹雳少帅”。2004年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授予“优秀领导干部”称号,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授予“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首届管理创新先进个人”称号,被国防科工委记一等功,被人事部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吴大鸣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塑料加工协会常务理事,《塑料》、《塑料工业》、《工程塑料应用》等10余个专业期刊的编委。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负责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化工部重点科技项目等在内的20余项纵向科技项目,以及50余项与企业间的横向科技项目。出版专著2本,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专利16项,SCI和EI收录20余篇。
潘毅
生物信息学领域专家
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1984年6月获得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6年9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教;1986年9月—1987年1月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计算机系助教;1987年1月—1991年8月任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系助教;1988年6月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硕士学士学位;1991年6月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士学位;1991年8月—1996年8月任美国戴顿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96年8月—2000年8月任美国戴顿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0年8月—2004年8月任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4年8月—2020年11月任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杰出教授、州校董教授;2020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2021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02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李爱民
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专家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水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创建了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三级控制、三级循环、三级标准”的治理技术体系,发明了系列重化工业废水治理与安全排放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支撑了淮河流域重污染河流的显著改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
严群
显示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
严群博士是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国际显示行业领域权威学者和研发科学家。他是全球显示行业最具权威的技术组织-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的全球秘书长、中国区总裁、全球显示技术培训学校委员会主席,福州大学特聘教授,SID Fellow和SID 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获得者。曾任长虹电子集团首席科学家、美国松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曾取得从原创技术开发到大规模生产的突出成就。在专业领域发表了80多篇文献和30多项会议报告,专利发明40多项。现从事基于MicroLED的高度集成半导体信息显示和交互式富媒体领域的研发。
科创头条
科技领域内的先知
查看全部资讯
学术类
政策类
行业类
资讯类
1
精氨酸促癌新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教授胡海联合团队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精氨酸代谢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靶向代谢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肿瘤微环境作为包含异质性细胞群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其代谢交互网络对疾病进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采用单细胞测序联合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乳腺癌细胞通过主动分泌精氨酸,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发生代谢重编程。这种代谢协作促使TAM内多胺合成通路异常活化,特别是精胺的过量生成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机制,驱动巨噬细胞向免疫抑制表型转化。       研究发现,临床乳腺癌患者血清精氨酸水平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但促癌效应严格依赖于完整免疫系统。在免疫缺陷模型中,外源补充精氨酸未能加速肿瘤生长,这提示其促癌作用主要通过免疫调控途径实现。       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内精胺的异常积累通过调控DNA去甲基化酶活性,重塑关键免疫调控基因的表观遗传。这种表观重编程促使TAM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与功能。而采用FDA批准的多胺合成抑制剂DFMO阻断该代谢轴,可有效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肿瘤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介导精氨酸促癌功能的主要细胞间协作,解释了既往研究中精氨酸功能异质性的争议,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证实,靶向干预肿瘤细胞-TAM间的精氨酸-多胺代谢轴,可有效增强现有免疫治疗的应答效率。目前,基于这一成果的临床试验正在积极筹备中。       4月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ancer cell-derived arginine fue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 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o promote immune evasion为题,在线发表在《癌细胞》(Cancer Cell)上。乳腺癌细胞与TAM间通过精氨酸代谢交互促进肿瘤发展的机制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环球英才网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86) 010-68942688 分机号 8000
2
科研人员发展环形RNA适配体技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揭示了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异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开发了基于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环形RNA(ds-cRNA)抑制PKR异常激活的策略。       AD是以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神经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现有的治疗策略聚焦于Aβ斑块清除,但针对神经炎症的干预手段有限。研究发现,PKR在AD患者和AD小鼠模型中呈异常激活状态,并与神经炎症及神经元损失相关。然而,传统的PKR小分子抑制剂因特异性较差、毒副作用高,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前期研究表明,ds-cRNA可与PKR结合并抑制其异常激活,展示出其作为新型RNA疗法用于AD治疗的潜力。       该团队利用5×FAD(以Aβ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和PS19(以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主要病理特征)两种小鼠模型,剖析了PKR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疾病进展,PKR磷酸化水平升高,且与神经炎症及AD病理表现呈正相关。PKR基因敲除可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时,与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C16相比,ds-cRNA能够高效结合PKR的双链RNA结合域,特异性抑制PKR的异常激活,未表现出显著毒性。       进一步,该研究通过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递送方式并将ds-cRNA靶向表达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发现,海马区域的Aβ斑块及磷酸化Tau蛋白沉积减少,神经元损失降低约2倍。单次给药后,治疗效果可持续至少6个月。同时,在AD早期和晚期模型中,ds-cRNA治疗均可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RNA测序分析显示,ds-cRNA通过抑制PKR激活,降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通路,同时恢复突触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缓解神经炎症并改善AD病理表型。       该研究阐明了PKR异常激活在AD病理中的关键作用,验证了ds-cRNA作为新型RNA疗法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靶向抑制PKR的异常激活,这一策略缓解了神经炎症,改善了AD的病理表型和认知功能,为AD的RNA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展现了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3月3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ircular RNA aptamers targeting neuroinflammation ameliorate Alzheimer’s disease phenotypes in mouse models为题,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AAV递送的ds-cRNA在5xFAD小鼠海马组织中减少Aβ斑沉积,抑制胶质细胞增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环球英才网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86) 010-68942688 分机号 8000
3
电解制氢耦合高值化学品制备研究获进展
       氢气既是能源载体又是工业气体。氢气根据其制备过程的排放情况,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分别表示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当前,电解水制氢技术是重要的绿氢制备方法,但因阳极析氧反应动力学过程缓慢、过电位高等问题,使得整体能量转换效率偏低,制氢成本较高。这一技术瓶颈制约了绿氢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优化反应体系或探索替代性制氢技术。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研团队致力于电解制氢催化剂的研究。面向电解制氢阳极析氧反应能垒高、动力学缓慢和阳极产物价值低的难题,该研究采用甘油电氧化反应替代析氧反应,降低电解制氢的能耗同时能够获得高附加值化学品。针对甘油氧化反应路径多、产物复杂且选择性低等挑战,研究基于理性材料设计发展了高熵催化剂(PtCuCoNiMn)。该催化剂可实现在0.2 A cm-2下高选择性制备甘油酸。研究还搭建了一套小型电解槽,通过间歇电解实现了0.2 A高电流密度下催化剂的稳定运行。原位谱学表征发现,Pt为催化位点,其甘油氧化为甘油酸的反应路径是端羟基的活化与H解离→中间体甘油醛的生成→甘油醛至甘油酸的电氧化转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甘油醛脱水反应的难易程度是决定是否产生乳酸的关键环节。Cu的引入在热力学上抑制了副产物乳酸的生成,在动力学上促进了目标产物甘油酸的生成,而Co、Ni、Mn可调节催化表面氧化态以保护Pt活性位点。       该研究发现通过构建高熵表面来定制催化剂/电解质界面的催化位点是电化学催化的有效策略之一。       相关研究成果以Nanoscale high-entropy surface engineering promotes selective glycerol electrooxidation to glycerate at high current density为题,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省和宁波市相关项目等的支持。甘油电氧化性能与反应路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环球英才网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86) 010-68942688 分机号 8000
4
科研人员研发出DNA数据活字存储打印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海量数据是AI解锁大模型的钥匙。当前,硬盘、磁带、U盘等硅基存储介质存在寿命短、能耗高、占用空间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DNA作为天然的数据信息编码存储材料,因高密度、长寿命、低能耗等优点,成为具有潜力的解决大数据存储困境的替代方案。但是,多数DNA数据存储技术采用类似雕版印刷的设计策略,存储用DNA使用一次、合成一次,合成成本高,耗时长,限制了DNA存储技术的实际应用。       为突破现有DNA存储技术的应用瓶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陈非团队、计算技术研究所谭光明和卜东波团队以及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段勃团队,借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术的逻辑,提出了经济高效的DNA活字存储设计思路。它的核心是DNA活字,由预制的20nt短双链DNA片段构成,可编码1字节的内容、地址或校验数据信息,且每个片段两端带有4nt的粘性末端,通过一步多级酶连技术形成DNA活字块。这些活字块可通过活字块两端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克隆到质粒中直接体外保存,亦可通过转化大肠杆菌体内保存。       进一步,为实现DNA活字存储流程自动化,该团队研发了可实现DNA活字高通量打印写入的设备——DNA活字喷墨打印机“毕昇一号”。“毕昇一号”可以打印存储并100%精准解码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类型的计算机数据存储文件。       类似于活字印刷的复用性和灵活性,上述DNA活字存储技术展现出成本和效率优势。这一成果为DNA数据存储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DNA活字存储流程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环球英才网观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86) 010-68942688 分机号 8000